本文转自知乎(转载日期2023-07-13)
跳转到原文过程记录
2023-02-17 至 2023-05-16 (14 wks) 初稿+和老师改+提交
2023-06-12 (4 wks) 2小修+1大修
2023-06-30 (3 wks) 提交修改
2023-07-12 (2 wks) AC
流程
确定或大致确定综述调研范畴(motive)
被动确定:导师给定、项目要求等。
主动确定:该领域的综述需求,比如某领域还没有综述或上一篇综述已经过去多年;或者该领域有最近的综述,但是从某个视角分类/应用还有调研的必要。
初步收集文献(1st wk)
先收集已有综述文献(3~5篇),仔细看一看该领域的研究内容范围、现有研究案例。
下载这些综述的参考文献,这是初期文献的重要来源。需要积累70~200篇有效文献。
阅读文献(1st-4th wk)
先看标题:大致确定是否与我们的调研范畴有关。
再看摘要和结论:细致确定是否与我们的调研范畴有关;注意即使不是严格在自己的调研范畴中时,也有可能有一些可供引用的句子、图表等
接着看图/表/小节标题:通过可视化内容快速了解本文说了啥。
最后细看内容:如果对该文章非常感兴趣,可以好好地阅读一下。一方面提升对该领域的细节把握;另一方面额外熟悉自己写该领域论文的内容和框架。
自行列表,提炼不同文献所述方法的指标:
综述能给读者的一个很好的印象就是一个巨大的表,列出了不同文献用到的方法、性能指标以及一些条件
但不要对该表的形式走火入魔,文献给的指标很可能是参差不齐的:亲身体会是A文献因为结果很好,把各种指标都列了一遍,B文献因为结果不理想,给了一部分指标,C文献不知道好不好但总之写得很抽象,连最基本的参数都没给,一些指标甚至(似乎)不符合事实,D文献的标准试验/实验方法又不一样
如果在一篇文献中找半天找不到需要填的内容,那干脆直接空着,不要浪费太多时间。找半天找不到指标是文献的问题,可能是不想让读者找到,也可能是没认真写,总之不必是我们的问题。
个人认为一篇文献最好半天内结束列表式总结吧。我是4周左右总结了88篇文献(显然不可能每篇都细看),最后丢到论文里的有41篇。(这张表特别大,word里横着占了2页)
团队跟踪:对于感觉有趣的文献或似乎有大量相似的内容/作者/文风,可以网上找他们的个人主页。这么做一方面有利于全面收集文献,另一方面能让我们形成对该领域大佬的认识。
综述随记:或者称笔记,把每篇文献的大致内容记录下来,可以包括文献主要工作、优缺点、主图、所属团队、我们对其的评价、期刊/会议/书籍权威性。注意尽量不要用中文翻译别人英文的东西(即使这样很能表现自己的思考和工作量),免得用这些东西的时候转回英文意思不对,错误引用可是正儿八经的学术不端。(后记:这东西其实就前期整理有用,可以不用太在意形式,反正后期把有用的东西贴到论文草稿里就完事了)
深入搜集文献(2rd-7th wk)
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,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文献相对权威或有深刻意义了,可以扒一下他们的参考文献。
注意扒非综述参考文献的性价比一般而言不如综述,一方面数量较少,另一方面可能有大量非该领域的文献,需要更长的时间甄别;最终综述收集的文献可能占80%,这部分占20%左右。
撰写初稿(5th-final wk)
先把文章框架大致搭好,可以模仿已有综述。写的时候可以再改。(最好是导师给定,除非你充分自信能说服老师)
再把综述随记里能用的东西全部贴到对应位置,综述随记至此完成了它的使命。
SCI基本都给出了latex模板(见overleaf),可以用latex投稿,也可以用word。
建议写初稿用word,因为编辑相对方便,而且有AxMath、AxGlyph、Grammarly、zotero等优秀插件,需要用visio画图也可以直接插入。
个人认为latex主要是打公式方便,以及批量调格式更方便;但前者可以用AxMath或MSO公式环境代替,三年的数模生涯告诉我这两个便捷程度和颜值不比latex差,这三个也能互转格式(值得一提的是mathtype跟这仨比是纯粹的垃圾,从功能到完整性到美观到使用体验都是纯粹的垃圾,导师们可能因为习惯快捷操作了所以不想换,但十分建议能别用这鬼东西就别用);后者确实,但是格式完全可以在初稿定稿的时候从word转移过去。
在写的过程中,我习惯给写好的每一段第一个词加个中文批注,表明这一段大概写了啥。这类似写程序时的批注。注意写latex用overleaf编辑的话也有这功能,而且能打中文批注(但是不能打中文内容...)。
自己的观点可以用中文先临时打出来,免得用英文的时候自己或合作者看不懂。
规划并跟进综述工作(5th wk)
- 在列出综述框架后,画一个甘特图,把文章的每个小节都填进去,计划一下接下来的进度,每周跟进一下。
论文修改与回复审稿意见
提交论文后,具体多久会有消息得看具体期刊,可以去LetPub、iJournal、爱科学等网站了解一下。我运气贼好,投的第一个期刊因为领域太窄了第二天就给了拒稿,投的第二个期刊4周就给好审稿意见了(导师也表示很惊讶),据说甚至还有一年才有消息的(长时间咨询后没消息建议撤稿再投别的,免得重复录用)。
我这共有3个审稿人,分别给了8、4、11个问题,其中第二个人明确说“Great efforts are required to make the review more readable. Some major revisions are suggested are herein below...”。审稿人们会一一列举他的建议或问题,除此之外我投的期刊编辑还列了7个模板问题给审稿人们,这堆是可以忽视的,除非审稿人说明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(比如说我没说明图片复用是否经过许可),得额外回一下。
众所周知,初稿提交后有(1)直接录用(2)小修(3)大修(4)拒稿四种情况,其中(1)实在少见,(2)是非常好的结果,(3)也是很好的结果,说明起码审稿人觉得你的文章值得他细品,只不过需要改的工作量比较大。拒稿也不一定是否定你的工作,可能是出于一些客观原因比如领域不符、认定疑似灌水等。
论文修改时注意,需要给改动的部分高亮,方便审稿人和编辑知道你改了啥。这里其实为了凸显工作量,可以把稍微有点改动的句子都给高亮。
其实回复信比改论文重要得多,毕竟细读论文还是要花不少精力的,已经看过一遍你论文的审稿人,大概率是懒得重新看的,他们的关注点更倾向于你修改的部分,而你修改了哪里、是基于什么精神状态修改的、有没有回复他的问题,全部都在你的回复信里。
回复信需要逐一回答审稿人的问题,推荐模板如下
感谢+认可
修改+细节
(可选)原文引用
下面是一些回复信的注意事项
回复信不用高亮,原文引用部分可以换颜色,比如标个紫色
在感谢和认可的时候,不要额外找自己问题,如果审稿人说得对,那他就对,然后就不用然后了。免得他感谢你指出你自己的问题并送你第二次修改。
适度感谢即可,比如Thank you for your suggestions/advice/for pointing it out. 或者你觉得他提的问题非常好,加一些好听的定语就行,如(highly) insightful, valuable, careful, detailed, professional, precise, informative, blabla with which we highly agree等。
别在认可的时候自贬,比如说这是个fatal problem等,不然审稿人看了感觉你自己都没自信,那他还审个毛
注意事项
如果要评价,一定要客观公正。可以评价一个工作的优缺点,但不要有意(或无意)地过度吹捧、过度贬低某些团队工作,即使他们的工作确实很好或很差,这样可能会引起审稿人和读者的反感。同理,不要大篇幅引用某团队或某文献。避免引起审稿人和读者反感。
搜集文献要全面。不仅要调研期刊论文、会议论文,还可以调研专利、书籍、项目主页甚至产品规格书等。但是如果是写SCI,那国家限定的检索就算了,比如中文检索的知网万方维普等、日文检索、俄文检索等,以防审稿人和读者找半天找不到,即使文献质量非常高(不如留着给自己课题组欣赏hhh)。
如果是打算发Elsevier,那么同为Elsevier的文章的图表可以免费申请复用,在需要复用的文献网页点“Get rights and content”申请。IOP好像也同理,而IEEE复用费用据导师说可达上百刀。另外Open Access(OA)的文章是可以直接复用的,你找一篇Elsevier的OA文章点申请,他会告诉你该文章遵循CCBY许可。(至于啥是CCBY我就没切身体会过了)另外有一点,个人看论文好像没注意到,但审稿人1告诉我文中得注明是否取得原作者同意,遂修改稿里我给每个申请过复用的图注里加了"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, Copyright 20xx, Elsevier"。
别人的工作文本尽量不要全部照抄原文,一是避免认定抄袭(尽管你已经注明参考了);二是可以把一些表述换成本文通用的表述,读起来更顺畅;三是他们的工作不一定全部是我们需要调研的。甚至,你可以在大量总结的时候直接以表的形式给出,表越多读者越开心(审稿人3告诉我的)。
实事求是,在对比不同方法或方法种类的时候不要想当然,经过求证或至少思考的结论是可以给出的。
综述的创新之处在于
对研究现状的全方位收集与归类;
对研究方法种类的分辨与指标评价;
对当前问题与困难的叙述或合理推测;
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,这是综述的升华部分;
另,如果调研的领域处于A领域和B领域的交叉,请在文章各处积极描述二者是如何共生互斥的(审稿人2告诉我的)。
适当使用gpt。别把gpt当同事,应当把他当做咨询的对象。用多了就会发现,他们说的不一定对,加上有大量格式化的句子,直接放论文里就太过冗余了(放专利里倒是刚好hhh)。刚开始我以为gpt是神,用了两天感觉不对劲,怎么答来答去就这几句,用了一周感觉还不如自己手写(神的下降.jpg)。
不要尝试水字数,综述认真写是很容易超过1w词的,超了就等着痛苦面具删内容吧。水得太多读起来也不爽(别忘了你文章是要给以后成千上万的人看的,除非你本来就不打算录用)。详略得当是可取的。也注意不要离题,如果有相关的话题非要说可以简单带过并贴个参考文献上去。
有能力的话直接上手写英语,表达不会失真,但是写的速度会慢一些,以及自己阅读起来可能有困难。
要把文章写好,前后文之间的逻辑一定要清晰,比如前一句介绍完XXX的结构特点,后一句可以接着说这种特点blabla了,不要另外开个话题。除非你真的只是想介绍这个特点,不想说这个特点咋样咋样,那就加个连接词如Moreover, On the other hand, Besides等。
推荐资料
综述材料表(推荐用excel)
团队跟踪(推荐用ppt列出)
综述工作甘特图(推荐用excel)
综述随记(word、ppt均可)
期刊查询网站
推荐检索网站
文献管理与引用管理:zotero
公式编辑:AxMath或MSO自带环境
画图:二维AxGlyph,三维SW+KeyShot+AxGlyph
语法检查软件/插件:Grammarly(可以某宝买Business VIP,便宜一些,香是真的香,试试看能不能报销)
扒参考文献方法:MATLAB程序+CitationFinder+zotero自动下载+SciHub
协同写论文:在OneDrive上保存并共享word